休宁唐氏医家 瓷都妙笔生花
2014-09-04   人气:3505

作者:沛隆堂 程氏中医 程剑峰

“北华佗南新安”,一语惊人,可知新安医学曾经是怎样的灿烂辉煌,休宁是新安医学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医家,留下了大批的医学书籍。然据休宁从事新安医学研究的汪文生先生统计,休宁的世家医学并不多。汪先生在《新安休宁县近代中医名家传承情况寻踪》一文中记述的中医世家不过七八家而已,而根据他们追踪的情况,这些医家都全无下文,似乎没有一家完美的传承下去,全都淹埋在历史的尘霾之中了。

然而,据我所交往的医家中,休宁唐氏医家的医学不仅传承有序,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学术特色。唐氏世居休宁,世代为医,传至第六代唐松年,悬壶江西景德镇,名声渐隆,传至第十代有唐云卿、唐毅然在景德镇医名极盛,十一代唐万钟亦为景市名医。

这唐松年支系和休宁清末唐竹轩是否是同宗?我没有费心去考证,我心仪的是世医传代的学术思想。

唐氏临证擅长“通下、通利、通瘀”三通,治病颇具特色,曾经有病人送一“大不同”匾额赠与唐氏,其学术思想之独特可见一斑。

休宁唐氏之学术有何异人之处?

一、唐氏的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重脾胃,善攻下,慎用补”,其“重、善、慎”三字在治疗上贯穿着的是一个“通”字,坚持祛邪以扶正的基本思想。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如常,五脏六腑相安无事,脾胃一伤其他脏腑亦继之颓败,这注重脾胃的思想和新安医学其他医家没什么差异。差别在哪呢?唐氏坚持的是个通字,很少以参、苓、术、草之属以补脾胃,而是采用谷芽、麦芽之类消导为主,唐氏认为积滞一去,脾胃自会正常运化。

唐氏对张子和甚为推崇,尤其重视张子和“圣人只有三法,无第四法也”的名言警句,将张子和的通下法变通为“通下、通利、通瘀”三通,并随症加减,变化无穷。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内经此句,后世医家每引申为凡病之所生,无不是因为正气不能胜邪,那世上岂不是无实证可言?非也,内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概括虚实总纲,虚又有阴阳之别、五脏之殊、气血之异,临床当深思熟虑。唐氏运用补法,多以调补脾胃为主,特别注重肾阴肾阳的调补,从根本上调整阴阳,正是内经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二、祛邪为治病第一要务

唐氏治病,极力主张攻伐邪实,认为病由邪生,驱邪当为第一要务。邪侵人体,如不及时驱除,病邪则可逐步深入,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甚至侵入筋骨,使病情日趋复杂严重。大大增加治疗难度。

唐氏极为赞同张从正之说:“夫病之一物,非人身之素有之也。或从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揽而留之可乎?虽愚夫愚妇,皆知其不可也。”

三、善于截断病机

唐氏注重抓紧早期诊治,提倡重击制敌,善于截断病机。在治疗中,唐氏主张祛邪祛病应当快速、干净、彻底,勿使遗留隐患。提倡做到诊断明确,方法对路的基础上,根据病者的实际情况,“突出奇兵,勇猛制敌”。

唐氏第十代唐云卿先生, 善用大黄治疗妇科疾病, 以大黄为主, 配合红花、桃仁、马鞭草等活血化寮之品, 治疗痛经、闭经, 每能应手取效。唐云卿亲授弟子13人,包括景德镇卫生局原局长余昌湖。

新安医学是博大精深的,作为一个地域医学,固本培元思想是它的主导当然是确定无疑,然而,一定会有不同的思想在相互交融、碰撞。唐氏“重脾胃,善攻下,慎用补”对当今沦为调理的所谓“中医大师”无疑是是当头棒喝!何时醒悟:中医从来不是慢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