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雪生平及其学术传承渊源
2014-07-03   人气:5602

沛隆堂 程氏中医馆 程剑峰

文章来源:新安名医世家临床学术传承高级研讨班资料汇编

程门雪(1902—1972),名振辉,字九如,号壶公,古徽州婺源人(婺源今归江西省管辖)业医50年,是新安医学一名大家,亦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学家。

一、生平事略

门雪先生1902年出生于婺源县下溪村(古称溪源或龙溪),自古为程姓聚居的村落。溪源程姓医家甚多,名医辈出,有“三仙一神”之说,即逸仙程景昌、半仙程良书、酒仙程振达,神就是清末名医程赞臣,因为徽州方言中“臣”与“神”谐音,所以,四乡八里遂称其为“赞神”,“三仙一神”皆为名震一时的医家。岐黄之术在族内师承相授,代不乏人。

新安程氏医学的缘起与发展与“阆山书院”的创办亦有很大的关系,关于“阆山书院”,《婺源县志》记载:“元至正中,婺源汪同建,地处阆山。延赵沈为师,‘以教乡之俊秀者’。明弘治时已废”。赵访等受聘于阆山学院的硕儒,皆秉承儒医兼修的教学思想,为婺源培养了大量医学人才。阆山书院停办以后,明代“程以忠”(下溪村人,曾为新安太守)又在下溪村的“桥山林”兴办“桥山书院”,依旧承袭阆山书院儒医兼修的教学思想,这些给新安程氏医学带来很好的机遇,使得这个小小的村落医家辈出,经久不衰。

由于过去的医生地位低下,所以大部分医家,程氏家谱并未详载,现在最早见于文字的是后世称为“逸仙”的程景昌,景昌,字顺德,号龙溪逸人,性孝友,曾著有“龙溪逸人”,南京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项麟为其作序,王道亨、汪玄锡等十几位名吏和其诗词,可见当时名望。“逸仙”程景昌父母相继早逝,使得他留心医药,后得高僧传授,医技出神入化,世人惊为仙人,因有“龙溪逸仙”之名。族内前贤儒医兼修,蔚为风气,这对门雪从小立志学医有着很大的影响。

门雪先生出生于诗书世家,先祖程世炘著有《心池吟草》,门雪父亲名伯仪,是晚清秀才,虽怀才蕴德,但一生隐于诗书,无心仕途,惟务韬光而独善。门雪先生清雅高洁的品性,完全得益于祖辈的教诲。门雪高祖在村内建成义仓,并且输谷备赈。荒年接济族中贫困之人,采用平价卖给族人,凡一族之中有鳏寡、孤独及子女过多,难以赡养的,还有遇水火之灾后久病告贷无门的,义仓皆有以赈济之。义昌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才被政府接管。至今族内百姓尚念念不忘门雪先生祖上无量功德。

门雪4岁即随父诵《三字经》、《论语》,6岁入私塾,随晚清宿儒吴国昌(婺源太白人、子伟模)学习四书五经及诸子百家,村内塾学名“雪中书屋”,亦为村内“八景之一”,《程氏家谱》之《八景诗序》中记载:“程氏世业儒,子姓之肆业者,多致力三冬,每寒窗洒雪,讲习不已,有先世立雪之风,故以雪中书屋目之”,笔者祖父程雪影与程门雪同窗,年龄我祖父大三岁,却小门雪先生一辈,因此祖父每呼门雪先生为“小叔”。吴国昌先生对二人“冰雪之质”甚为喜爱,乃赠送两人学名“门雪”与“雪影”,勉励二人继承先世“程门立雪”之风,后两人果不负先生所望。

下溪村历有文会名“蜚英会”,典出“李东阳”《祭陆鼎仪文》:“振饗乎文艺之场,蜚英乎霄汉之上。”。“蜚英会”功能是言规行距、讲学明道、砥砺名节、布宣教化、调节争执。“蜚英会”定期在村中名胜或祠堂相聚,吟诗作文、议事并聚餐。笔者收藏的一本村内祭祀科仪手抄本中就有相关“蜚英会”聚会的记载:“本月初三日,文会诸友齐集,入祠会文,各吐珠玑,预占蜚声之兆。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春王月蜚英会首具”。这是正月初三文会(蜚英会)召集会友进祠堂会文的帖子。文会结社之兴,促使下溪文人形成博学苦思的精神和扎实稳当的学风,这也是下溪自古文人辈出的原因。

程门雪的才学与幼年时家人的悉心培养分不开。身为晚清秀才的程伯仪自然注重对幼儿的培养,而文会内诸前辈的教诲亦使之获益匪浅。这为门雪先生日后的成就打下牢固的根基。另一方面,他的聪慧与勤学亦是成就其艺才与医业的重要原因。据笔者祖父程雪影先生回忆:“振辉小叔(门雪名)天生聪慧,授之书,上口即能解其意,八岁时能咏梅花成句。曾与县邑老秀才同做书院卷,考取第五名,得奖学金四元。伟模先生最重因材施教,授以冬心“万花如玉”法画梅,小叔颇能得其神韵,字则从《史晨碑》、《张迁碑》》诸汉碑下手,笔力之健,箫鹤难敌。”,据笔者父亲介绍:箫鹤为下溪村族史上书家程极后人,程极事迹婺源县志有详细记载,箫鹤一笔好柳体,十分苍劲,15岁就能书写祠堂长联,有程极之风。祖父程雪影依旧认为门雪先生笔力在箫鹤之上,可见门雪公书法造诣之深。国画大师王个簃亦赞其“时手鲜有其匹”。

早年深厚学养,让门雪先生识见广博又高远,提笔、脱口自然有着常人所无法其备的底气。

传承渊源

真正指点门雪先生走上医学道路的是程氏当时族老程有绳,程有绳,字琴堂,号良书。婺源县志人物篇载:“溪头人程良书精于医,江苏巡抚薛保五品医官。”,张玉才著的《新安医学》中记载:“程良书,字琴堂,婺源溪头人。少年习儒,后精于医,在军营中服务多次立功,封五品医官。老年返乡,刻意研究医术,遇贫穷病人,多有资助。对危、重病症,每日亲自登门探视,直至寿终而不倦。”

程良书少年习儒,后精于医,自号“半医”,亦即半儒半医之意,早年游幕江浙,曾为薛福成、薛焕等人幕僚,并佐宁波府学教授仲昴庭理事“杭垣医局”,仲昴庭曾入京为慈禧太后治病,医名甚高。晚年,程良书返乡后,刻意研究医术,门雪先生少时体弱多病,多次得益于程良书医治。门雪父亲在门雪少年时即意欲拜程良书为师,程良书笑道:“我已年迈,恐怕等不及门雪长成,况且不过半医而已”,程良书于是推荐门雪投师汪莲石先生。汪莲石先生乃溪头程氏女婿,此事于是一拍即合。

汪莲石,字岩昌,号弃叟,徽州府婺源县晓起人(后代不少医家欠于考证,因为汪莲石处方每署“歙州汪莲石”,于是把汪莲石说成是“歙县名医”)。汪莲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生于晓起振德堂,1924年卒于上海。汪莲石自幼在祖上开设的药肆长大,药肆无人打理时候,就亲自炮制司药,对药性十分通晓。后因为自己二十岁时候染病,时医久治无效,后又因为父亲暴病身亡,于是立志学医,“蒙叔父指点,崇古尊经,从《灵枢》、《素问》、《经匮》、《伤寒》入手,融合各家学说以求其源,自力弥苦,如是者有年,而未知其学之成也”(张焘《哭莲石师》)。

后人根据文献推演,似乎汪莲石先生只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医家,只是潜心读了些经典,然后写了一本《伤寒论汇注精华》,似乎也没有当过一天医生。汪莲石被后人称为“医中鬼谷子”,岂是徒有虚名?

林信彦先生所著《汪莲石先生医事系年》(未刊本)中载道:“汪莲石嫡妻程氏,有妾”,笔者叔祖六谦先生曾述:汪莲石嫡妻程氏乃沛隆堂之女,汪莲石亦曾得沛隆堂诸前贤点拨,游幕宁波,亦是由程良书提携。后因宁绍郡太守胡某(婺源同乡)患病,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脉象有时跳时歇的代脉之象,辗转数医不效,程良书一边推荐汪莲石为之治疗,一边延请宁波府学教授仲昴庭前来救治。程良书见胡太守脉两动一止,似乎很危险,可是脉象洪大而浮数,与代脉脉象不符。因此断定胡太守肆食生冷、寒邪伤中,果断用重剂姜、附温其中,更加桂枝数钱以解表,数剂竟愈。仲昴庭看过这则脉案后感叹道:“这才叫活用经方啊!”此后两人成为莫逆之交。汪莲石也因此被薛福成封为“宁绍医局”医官。

张焘《哭莲石师》中记载,汪莲石在宁绍医局十余年,有时候每天诊五六十人尚若有余力,可见汪莲石医术已经到炉火纯青之境。1894年后,汪莲石因随军而流寓上海,也从此大隐于市,潜心著书立说。

程门雪先生拜师汪莲石应在他15岁,亦即1916年,此时汪莲石69岁,医名极隆,丁甘仁、恽铁樵、张焘等人都拜在他门下,几人之中,丁甘仁入门最早,然后就是程门雪。汪莲石结合自己学医经验,入门时候就告诫门雪先生:为医之道,可深可浅,浅则不读医经,不知有仲景,只执数帧汤头,便可为医,此等不过匠作而已;深则读经终老,临证白发,亦觉学未深而难医病,医众医所难医之病,即所谓国手也,当世之士,每喜以儒医自称,却不知未通天地人者,不可言儒医。并说就他业医以来50余年之所见,能称为儒医者,不过两个半而已,一个是与他的莫逆之交仲昴庭,一个是早已去世的一位针灸名家,还有半个就是自谦“半儒半医”的程良书。

汪莲石在学术上崇尚舒驰远之《伤寒集注》,但又不是盲从,能融汇贯通各家之说而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甚至对《伤寒论》本身也认为不过治疗卒病之用,要治疗大病,须得上溯内经,因此对《扁鹊心书》颇为心仪,窦材是中医历史上一个极具个性的医家,后人对他的扶阳思想知之甚少,窦材自恃“得黄帝心法” , 但托扁鹊之名, 结合“ 四十余稳之所治验”, 于晚年成就《扁鹊心书》(成书于1164年),书中断然提出并应用“灼艾第一, 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的保命心法,对中医治疗大病重病的临床实践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后丁甘仁创办中医学校,汪莲石命程门雪就读,并拜丁甘仁为师。1921年程门雪毕业,是年门雪先生二十岁,根据家乡习俗,与同年者在溪头文昌阁共饮同年酒,据笔者祖父记载,此时门雪“可谓意气风发”。

汪莲石1924年6月25日卒于上海,享年78岁,后来灵柩由水路运至屯溪,而后由陆路到晓起安葬。自1916年门雪投师到汪莲石仙逝7、8年间,门雪先生一直得聆教诲。现在看来,汪莲石并不是因为年老体弱,令门雪再拜丁甘仁,是为博采众长,破除门户之见,从诸家入,复从诸家出,其中确有大智慧。

何时希在论述其恩师程门雪时述道:“程氏由徘徊汪、丁之间而问鼎叶天士,溯叶而上至仲景等诸经典,逆流而寻源,探颌而得珠,达到“渐悟”而“顿悟”之境”。

本文阐述门雪先生生平及学术之渊源,旨在激励后学者重传承,力实践,不拘泥门户之见,诚如是,方可百川汇海,渊博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