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对婺源新安医学的影响
2014-03-25   人气:2630

新安程氏医学研究工作室 程剑峰

朱熹,字元晦,号紫阳,徽州婺源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在灿烂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留下丰厚的精神食粮,至今还在积极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展。

婺源自唐开元间建县,历宋而元而明而清,一直隶属于徽州。因而,婺源的医家,是新安医学流派重要的组成部分。

婺源为“文公阙里”,朱子之学推动了当时社会文化和科技全面的进步,对婺源新安医学发展、启迪和推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婺源新安医学的缘起与发展和朱熹的关系

婺源地处万山之中,峰峦重叠,早期的医事活动见于官方文字极少,婺源新安医学的起始虽应在朱熹理学形成之前,可它的发展与兴盛却是在南宋之后,特别是在明清两代。这个时期恰是是朱熹理学思想和伦理道德在徽州婺源盛行的时期,不仅统治了整个思想文化领域,而且成为士、贾、农、医和百工立身处世与行为的指南。受朱子影响,当时儒而兼医的大有人在。这就使得在徽州婺源的历史上,婺源医家与理学两者有着久长而密切的姻缘,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从婺源新安医家的治学思想、立身行事以及它的经营方式、医德医风,无不受朱熹理学的影响。

早在宋元时期,“学而仁则医”、“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儒家思想,就在婺源已经盛行。古代医生社会地位普遍低下,可是在婺源,医德高尚,医学精湛者往往很受尊敬。婺源县志载:曾为徽州太守韩瑗治病的名医“程约”,他祖上世代为医,医名远播,因此,当时婺源的县宰,
叫许应龙,就曾特地下令把程约父亲“种德先生”居住的地方,改为“种德坊(里)”。这个地名依旧沿用到现在。

在“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思想的启示下,历代很多的婺源儒士或在科举不第、或父母患病医治不效、或见庸医误人而毅然决然弃儒弃贾,纷纷走上岐黄之路。当时儒而兼医,儒而通医者大有人在,一时成为社会一种时尚。如王炎(1138年-1218年),字晦叔,婺源人。提刑王汝舟从曾孙。生于绍兴八年,自幼笃学,乾道五年郑侨榜进士。乾道六年二月为军器少监。晚年官至军器监中奉大夫,赐金紫、封“婺源男”。王炎不仅为官清廉,才高八斗,而且对医学很有造诣,所著《双溪类稿》一部,内有《伤寒论注》,还辑有《本草正经》、《资生经》等医学著作。

婺源新安医学受朱子思想影响,经过宋元时期的孕育,在明代有了很大影响,至清代前中期,婺源新安医学界最为活跃,涌现了诸如:开创“新安医学十大学术思想”之一“燥湿学说”的名医余国佩、御医江嚞、针灸名家王国瑞等一批著名医家,为祖国医学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近现代婺源新安医家更是异军突起,涌现出了汪莲石、程门雪、程雪影等等大家,一时雄霸医坛。研究中国地域文化的法国教授劳格文先生,在做“徽州传统社会”调查时感叹说:“婺源小小弹丸之地,偏于东南一隅,竟涌现出这么多医家,真是不可思议!”

婺源新安医家的特点是,发奋攻读、刻苦专研,学识精进之后,大多效仿先贤,著书立说,因此,一个小小的婺源县千余年来,不仅名医辈出,而且医学著作似锦绣繁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中国分省医籍考》中说:“婺源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故乡。考亭之学,一向受到封建王朝的推崇。……婺源医家甚多,医学著作竟达一百二十余种,占江西总数的四分之一。”

二、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婺源新安医学的影响

婺源文化的发展和朱熹的教育思想是分不开的,朱熹两次回到婺源故里,除了省墓,大多时间都是讲学授徒,带出了一大批朱学弟子。婺源这些朱学弟子,此后与朱熹一直书来信往,联系密切,深得朱熹思想之真谛。其门生又代代相传,相沿不绝,使朱学能不断广泛地得到传播。

随着朱熹理学思想在婺源的广泛传播,婺源文化才得到迅速发展。婺源文风日盛,读书风气甚浓,“十家之村,不废诵读”,素有“山间茅屋书声琅,放下扁担考一场”之谚。据史料记载,境内早在宋庆历四年(1044年),就始建有县学(儒学)。另外民间还先后设置有集贤讲学的书院、精舍、义学、书塾、学社、书屋、山房计190多所。

婺源自古十分重视医学教育,据民国庚申《婺源县志》卷五《建置•公署》载,为培养医药人才,婺源早在宋代就在儒学西侧设有医学;明初,医学移置县治左直街;后以县治南的惠民药局负责医学教育。

《婺源县志》卷十四《官师•杂职》又载,元、明、清三代,婺源还置有“医学训科”;元设学正一员,明设训科一员。

另外,民间不少书院除教研经学外,也开讲医学,比如婺源的阆山书院,关于“阆山书院”,《婺源县志》记载:“元至正中,婺源汪同建,地处阆山。延赵沈为师,‘以教乡之俊秀者’。明弘治时已废”。创办者为武弁出身的汪同,汪同,婺源大畈浯村人,是著名的“知本堂”创建者,字仲玉,元末与兄仲鲁聚众保乡里,曾任行枢密院判.汪同热心教育事,
至正九年(1345年)建阆山书院。

追随汪同讲学的还有赵访等名儒,赵访(1319—1369),字子常,号东山,休宁人。通诸经,尤邃于《春秋》。归隐著述,学者尊之。尝辅元帅汪同起兵保乡井,授为江南行枢密院都事。至正十六年(1356)后,结茅阆山。明初,召至京师,参与修撰《元史》。赵访著有《东山存槁》、《周易文诠》、《春秋集传》等十种传世作品集。据传赵访以儒通医,倡导“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思想,其后,不少受聘于阆山学院的硕儒,皆秉承儒医兼修的教学思想,为婺源培养了大量医学人才。

“阆山书院”停办后,婺源溪头程以忠捐资在下溪村附近的“桥山林”创办“桥山林书院”,继承光大“阆山书院”的办学宗旨,新安程氏医派的历代先贤,如程门雪的祖父名程蓝田、父亲名程伯仪,程雪影的父亲程振达都曾经在“桥山林书院”修学,因此,新安程氏医学的缘起与发展与“阆山书院”和“桥山林书院”有很大关系。新安程氏世居溪头,在新安医学的世医“家族链”中,以内、妇科为主的“新安程氏”家族被认为是历史较悠久、当代影响较大的家族之一。从清初的“程北聪”得名算起,名医辈出,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新安医学乃至传统中医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其中程良书为清代五品医官,程门雪为中国著名中医学家,程定远(武当淮河派22代武功及伤科传人、原江西武术协会主席)、程焕章、程雪影(新安著名医家、画家,本人祖父)、程振达、程琴香等都是经显赫一时的新安医家。他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发展成为一大医学流派。新安程氏医派的行医与传承脉络十分清晰,上述名人大多有迹可寻,因此对于我们研究祖国医学传承模式与发展新安医学更具借鉴参考和教育意义。

由于朱熹的教育思想在婺源的力行,自宋以来,婺源研究医学的人日趋增多,他们或继世代之家学,或承师门之秘传,或亦儒亦贾亦医,亦同业间之磋商,以道相尚,蔚然成风,成为“新安医学派”群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三:朱熹治学方法对婺源新安医学的影响

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受此影响,宋元以降,婺源新安医家极其重视对医理的研究和阐发。婺源朱仰松,朱熹后裔。先业儒,后弃儒攻医,遍读古今医术40载,至60岁自觉参透医理,诊脉疗疾,得心应手,远近求诊的人很多。他见当时小儿痘疹治疗各持一法,每多延误,就编著《痘疹明理宝鉴》,对小儿痘疹病理和知法做了详细阐述,发前人所未发。明代新安婺源名医朱日辉,早年学习儒家典籍,后专攻岐黄家言,他按脉审方,先后著有《医学元要》、《加减十三方》等多部医著。清代婺源王桂元,12岁即能遍诵四书六经,尤精读《周易》、河洛、理数及《参同契》之类。行医之余撰成了《内经探微》一书。朱熹治学“格物穷理”的精神,使得婺源医家不断地对医理进行探索,并对先前的理论提出质疑,这种治学方法在客观上推动了婺源新安医学的发展。

朱熹讲:“圣贤所以教人之法,俱存于经。”,对于《黄帝内经》,朱熹对此非常重视,在《朱子全书•古史余论》中说:“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遂笔之于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握奇》之属,盖必有粗得其遗言之彷佛者,如许行所道神农之言耳。”受此影响,婺源新安医家,很重视《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的研习与考据。

朱熹说:“为学之要,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婺源新安医家追崇朱熹的治学思想,勤奋好学,不耻下问,不断游学拜师,交友结社,课徒授业以传播儒医之学。如婺源的程汝清虽为名医程约之后,善太素脉法,治病神验。但听说郭统领得魏城“武师歧”医术高明,就不畏艰辛前往投师。

朱熹的“纲目分类法”对婺源新安医家治学影响也极大。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产生以后,不仅形成了一种新史体——纲目体,而且到明代又催生出纲鉴热,为史学走向社会、走向通俗化无形中走出了一条道路。在朱熹的“纲目分类法”出现之前,许多医药学书籍形式杂乱,内容反复,缺乏有效的整理,深受朱子理学影响的婺源新安医家,追崇朱子的治学方法,开始逐步运用纲目分类的方法进行医学研究。婺源吴文献(字三石,婺源花桥),著有《药性本草》10卷,《三石医教》40卷,均采用“纲目分类法”。

第四:朱熹的仁爱思想对婺源新安医家的影响

婺源医家多为饱读圣贤书的文学之士,对朱子的仁爱思想很是追崇,朱子认为仁爱是爱天地生物之心的大爱,这种爱是具有人文价值无条件的爱,也是永恒的博爱。朱熹的“爱人利物”、“仁民爱物”被当成婺源医家的行为准则。新安程氏医派程良书,就一直弘扬这种仁爱思想。

张玉才著的《新安医学》中记载:“程良书,字琴堂,婺源溪头人。少年习儒,后精于医,在军营中服务多次立功,封五品医官。老年返乡,刻意研究医术,遇贫穷病人,多有资助。对危、重病症,每日亲自登门探视,直至寿终而不倦。”,程良书为新安程氏医学的先贤,后世医家在继承他衣钵时候,无不以他济世思想为楷模。

婺源张明征曾任太医院医官,后回籍开设医馆,某日傍晚,路遇久痢衰弱病人,即令仆人背回家中,调治月余而愈。又赠送路费让病人回家。当时,很多人赞扬他:“视天下犹一家,救路人如骨肉”。

婺源新安医家开设的药铺也能诚信为上,重义轻利。婺源新安程氏医派的“沛隆堂”有200多年的历史,历经清、民国而至新中国,几代传承人均以始终以“仁风济世”传家,享有很高声誉。

在民国以前刊行的《婺源县志》所载60余名医家中,尽管学医的原因、家庭的贫富、年龄等都不尽相同,但他们深研医理,有求必应,慷慨好义,乐善好施,不辞劳苦,人咸敬之却是相同的。

第五、朱熹理学对婺源医家的直接影响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主张“太极动静”和“理一分殊”。其关于宇宙、天文、气象的自然论、太极动静的学说、从物到理的认知过程、有关情性、形神、魂魄的理论探索,对中医学术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理学到医学的这种影响,是直接通过朱熹的再传弟子朱丹溪实现的,而朱丹溪同时又承河间学派的正传(刘河间传荆山浮屠,荆山传罗知悌,罗授朱丹溪),终成一家之言;由其所创立的丹溪学派(又称滋阴派)从古至今、由中到外(如日本的丹溪学社)辐射至整个中医药的学术思想。元代杜清碧学道武夷,游学至婺源时,脑部长了个很大的“脑疽”,自治不愈,朱丹溪亲自前往婺源探视他。对杜清碧说:“何不服防风通圣散?”清碧说:“已经服用四剂了”。丹溪说:“必须以酒制之才有效”,清碧恍然大悟,于是按照丹溪的方法,一剂药未服完病就好了。因此,婺源新安医家对丹溪学说十分推崇,比如婺源的江时途(江湾人)。因幼年多病,遂遍阅方书,刻苦专研,后来得到高人指点,研习丹溪心法,数年后医术大进,投剂即效。有一少年,心悸病危,江时途投一剂即病霍然而愈。于是名声大振,求治者门庭若市。后来他整理自己的心得,著称《丹溪发明》和《医学原理》。

婺源新安医家信奉儒学,习医行事“一以儒理为权衡”。不仅以儒家伦理道德为规范,而且将儒理融入医理,援儒入医,以儒解医。如婺源沱川的朱日辉,天性温粹,自幼嗜医,于书无所不读,长于记忆。后弃举子业,专攻岐黄家言,按脉审方,一以儒理为权衡,所疗多佳效。著有《医学元要》,《实验奇方》,《加减十三方》等。清嘉道间婺源医家王桂元,12岁即通诵四书六经,尤精易理。诊决人生死,明如烛照。以朱子太极阴阳之说察寒热虚实,究元阳温补之法,表现出鲜明的儒医相通的特征。

朱熹在理学上的创获与影响为后世所称颂。在当今,有关他的学术思想依然是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不过,学者专家关于朱熹学术思想的论述大多集中在经学文化方面,至于他对医学以及医家影响的研究则寥寥无几。本人乃婺源新安程氏医学传人,此文仅以朱熹对婺源医家几个侧面的积极影响做简要阐述,敬请同道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