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家固本培元学术思想研究
2014-03-25   人气:4704

新安医家固本培元学术思想研究

程剑峰

摘要:

目的:探讨新安医家汪机、孙一奎、汪文绮、程敬通、罗美等固本培元学术流派学术思想的源流和实质。方法: 以新安医家汪机、孙一奎、汪文绮、程敬通、罗美等的固本培元学术思想之学术渊源、正确涵义与学术价值为研究内容,以求今后能对新安固本培元派学术思想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奠定基础。结果:新安固本培元派主张通过强固人体后天之本脾胃,培养呵护体内真元即元气、元精、元神,从而达到抵御外邪,治愈疾病的目的。结论: 新安医家孙一奎等为此学派的核心,以固护后天脾胃和人体真元即元气、元精、元神为学术主张,在新安医学乃至整个中医学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新安医学;汪机;孙一奎;固本培元;元气、元精、元神;学术流派;学术思想。

新安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文化底蕴深厚、流派色彩明显、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具有区域性和代表性的重要医学流派。新安固本培元派在众多学派中独树一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汪机、孙一愧为先导的一些新安医家在揉合医、儒、道三家的摄生精华,进而探讨脾胃和真元即元气、元精、元神病机与辩证治疗,建立了以固护后天之本脾胃和培护人体真元为临床特色的扶正祛邪系列方法,强调脾胃和真元对生命的主宰作用,在辨证论治方面,立足于先后天,或侧重脾胃,或侧重真元,而用药不拘一格,后世称之为固本培元学派。代表医家有汪机、孙一奎、孙文胤、汪文绮、程敬通等。 

1、固本培元思想的概念

何为本?本即根本,中医多指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胃,“固本”,即固先天、后天之本。

元, 在古代哲学概念中指天地万物的本原。《春秋繁露·重政》:“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随天地终始也。”,元和真,均指本性,本原。

即真元,也就是《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将的天真,指的是天赋的真元。《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此处元真,亦即真元。

真元包括元气、元精和元神,又简称为精、气、神。《灵枢·本藏》日:“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也”,即血气精神是奉养生命,维持健全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因素,其中血由精衍生,因此,概括地说,精气神是生命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后世称之为“人身三宝”。

因此,“固本培元”即通过固护后天之本脾胃和培护先天之本真元从而达到养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2、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思想的源流 

2.1新安医家求索经典是阐述和发挥固本培元思想的动力

之所以新安医家能在中医理论、临床以及养生等各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和新安医学儒与医的完美结合是分不开的,新安医家受理学“格物致知”和朴学考据经典的影响,使得部分医家颇重对内经真元即“精、气、神”学说的研究,并身体力行地进行阐述发挥。

真元(元气、元精、元神)在内经中并没有直白的表述,但书中“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经 本神》等精、气、神的表述即是后世医学所称的元气、元精、元神,此三者内经视为生命的根基,故《素问 六节藏象论》说:“三而成人”,所谓三者即精、气、神也。

《内 难》等经典文字古奥、旨趣深邃,新安医家不但在疏注、考据、注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将内难内经真元即“精、气、神”学说运用于临床,显微阐幽、斟酌尽善,其中突出的有汪机、程林等。

2.2 新安医家崇尚道学是是充实、发展固本培元思想契机

徽州居民历来崇尚道教,境内道观林立,齐云山更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自然有不少身怀绝技的“异人”“仙人”“道人”“奇士”等隐居其中。据文献载,许多新安医家都因为得“异人”“仙人”等所授仙术仙方而成名医,如孙一奎,随兄外出经商,偶遇一道士,授之阳庆公所传《五色》、《奇赅》之术,遂放弃科举,转而学医。更有许多医家本身就是道教徒。如新安喉科医家郑梅涧著《重楼玉钥》,以道家《黄庭经》谓“咽喉为十二重楼”之语而命名,意为治疗咽喉疾病的钥匙。孙一奎自号“生生子”,孙氏在其著作中,屡屡谈到“道遣异教,家有仙者”(见《赤水玄珠集·序》)。

尤其是新安医家固本培元思想与道教影响有关,精气神学说虽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但与丹道相比,则后者所载更为详备,故张介宾说:“精气神唯道家言之独详。道家炼养,以精气神三者为本,故精气神又有“三宝”。“三奇”。“三业”之称。道家即是真元即精、气、神学说的倡导者,同时又是三元学说的实践者,精气神有先天、后天之别,但先后天两方面可以相互转化,故内丹术虽强调炼无精、元气、元神之先天“三元”。但实际上皆从后天精气神入手。固精节欲以聚无精,调息服气以培元气,收敛识神似现元神。只有如此,才能渐见先天“三元”。

新安医家广泛吸取道三元学说有关理论并亲自结合炼养实践,深人地阐发了精气神学说,使其日臻完善,成为中华传统理论之精华。

2.3医而通儒是铺垫固本培元思想基石

徽州是“程朱阙里”,程朱理学在中国维系了600年,新安医家著述受新安理学影响很大,在学术上能援朱熹理学的“理在气中”及《周易》阴阳太极等说以发挥中医的理论,如孙一奎用太极之说阐发“命门”,倡“不读《易》不能为太医”说,理学是合儒释道为一体的哲学体系,对太极元气的研究颇为重视,将太极做为一种实体范畴来探讨宇宙的生成和万物的化生。孙氏不仅大量引证了周敦颐、朱熹、邵雍等理学大师的论点,又结合道家著作,得出了肾间动气即人身之太极的结论,从而使命门学说建构于脏腑理论之上。孙氏以动气为命门,临床上注重纳气、益精、养神,并着眼于精气神的互生互化引领处方用药,铺垫了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思想的基石。

3.新安固本培元派代表医家学术思想简介

3.1汪机 固本培元思想始作俑者

汪机, 明代安徽祁门人, 自号“ 石山居士”, 故世称汪石山。生于明天顺癸未年( 1463 年) , 卒于明嘉靖巳亥年( 1540 年) , 《明史 方技传》云: “吴县张颐, 祁门汪机, 杞县李可大, 常熟缪希雍, 皆精通医术, 治病多奇中。”汪机一生, 著述颇多, 有《运气易览》、《针灸问对》、《医学原理》、《石山医案》等14部。

汪机痛斥时医拘泥丹溪学说,不经辨证诊脉,不察季节时令,概投滋阴降火之剂,以致脾胃损伤,肾元亏虚,百病蜂起。汪机力抵时弊,创“营卫论”和“参芪论”,对新安“固本培元”思想的形成,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内经》“营卫理论”以及李东垣的“脾胃论”和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因此,汪机临床十分重视胃气,认为诸病亦多生脾胃,汪机指出“经曰:人以胃气为本,无胃气则死。盖元精、元气、元神不可一日无水谷以养之”汪机固本培元的本侧重于后天之本脾胃,他认为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损伤必然会导致营卫失常,以致元气亏虚 因此,汪机的固本培元模式是通过培养脾胃,从而滋养营卫,健旺元精、元气和元神,治愈疾病 。

因为汪机善用黄芪,所以后世不少学者将其定格为温补派,笔者认为是很片面的,他是极其推崇丹溪重视护养阴气的养阴学说的,他在《医学原理》中指出“虚损者,元气、真阴亏败之谓也”,汪机认为“人身之虚皆阴虚”。他说:“古人于阴字下加一气字,可见阳固此气,阴亦此气也,故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同一气也。然此气有亏有盈,如月有圆有缺也。圣人裁辅相,即医家用药损益之义也。是知人参黄芪补气,亦补营之气,补营之气即补营也,补营即补阴也,可见人身之虚皆阴虚也”。由此可见,把汪机定位温补学派是不恰当的。

汪机之父汪渭曾说:“东垣主于升阳补气,丹溪主于滋阴降火,若阴虚阳亢,当合东垣、丹溪两法治之。”汪机正是承袭了他父亲这一补气、滋阴融合运用之思路,他的补营说,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所以,汪机用营气的阴阳双重性和阴阳互根,把朱丹溪的滋阴观和李东垣的补气观融为一体——即皆补营也。笔者认为,汪机所言之营即元也,属于阳的那部分即元气,而属于阴的那部分即元精。正如他阐述的“血之与气,异名同类。”故“补阳者,补营中之阳;补阴者,补营中之阴。”因而,汪机补营气的实质是“培元”,即培护元气、元精、元神。

汪机只用人参黄芪一方面是培元,另外一方面也是为固护脾胃而设,这一点他的门人程鐈阐述最为明确,他说“予受业于石山先生,见其所治之病,多用参、芪,盖以其病已尝遍试诸医,历尝诸药,非发散之过,则降泄之多,非伤于刚燥,则损于柔润,胃气之存也几希矣。而先生最后至,不得不用参、芪以救其胃气,实出于不得已也,非性偏也。其调元固本之机,节宜监佐之妙,又非庸辈可以测识。是以往往得收奇效全功,而人获更生者,率多以此。”从程鐈“调元固本之机”一句可以明确把把汪机定位为新安医家固本培元思想始作俑者。

3.2孙一奎 新安固本培元思想的奠基者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约生于明嘉庆万历年间(1552-1619年)。孙父因屡经科场未举,怏郁不乐,以致身患羸疾。孙一奎自幼在床边奉视父亲,便有学医愿望。及长,随兄外出经商,偶遇一道士,授之阳庆公所传《五色》、《奇赅》之术,遂放弃科举,转而学医。著有《赤水玄珠》30卷、《医旨绪余》2卷及《孙氏医案》5卷。孙氏为汪机的再传弟子,其师为黄古潭先生。孙氏勤学岐黄,为寻师求方,曾先后去湖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广询博采,经30年,学术与临床经验颇有建树。

孙氏长于道教风行之地、生于理学盛行之时,所以能融三教之说以入医,其命门学说足以代表他的学术思想。也正是他的命门学说让他成为新安固本培元思想的奠基者。

孙氏的固本培元思想,后人用“融三教之说,会革于医”(见 1986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赤水玄珠集·点校说明》)九个字作评语,的确是一针见血的。

首先,孙氏是受道士指点而学医的,孙氏在其著作中,屡屡谈到“道遣异教,家有仙者”(见《赤水玄珠集·序》),“与河、洛、周易、灵、素、洪范、黄庭、性理诸家,合一不背”(见《赤水玄珠集·凡例》)。可见其受道家思想影响之深远。他在《赤水玄珠集·还丹秘要论》中指出:“元精化为交感精,元气化为呼吸气,元神化为思虑神,此三元分泄,难复天真”,可见其固本培元思想是源于道家的真元学说。

其次,孙氏溯源内难,命门学说的创立为固本培元思想奠定了根基。命门为人体生命之本,首见于《难经》,提出了其功用为“诸精神之所舍,元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该理论至明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中孙一奎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氏认为命门是由两肾和中间的动气组成的,因此,命门有藏精、含气、舍神等功能,为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根。

再者,孙一奎在太极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太极命门说。理学是合儒释道为一体的哲学体系,对太极元气的研究颇为重视,将太极做为一种实体来探讨宇宙的生成和万物的化生。孙氏对历代流传的关于命门的几种观点进行了辨证,厘析了命门穴、右肾、相火、三焦与太极命门的关系,这些论说对于确立命门的形态和性质,同时确认太极命门在人身中处于最高的地位,起着根本的作 用,无形中表明命门所宅之元气、元精和元神的重要性。

后世不少学者将孙一奎作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笔者认为是不妥当的,临床上注重纳气、益精、养神,并着眼于精气神的生化以处方用药,与单纯温补肾命者是大相径庭的。

孙一奎固本培元的用药特点包括:一,注重温补下元,创制壮原汤,壮元散等方,其意即在于温补肾阳,以使元气自归。二, 强调精气同治。孙氏擅长使用血肉有情之品孙一奎临证治肾常用当归、枸杞子、山茱萸、山药等补益精血之品,也常用菟丝子、肉苁蓉、杜仲、巴戟天等药。这些药虽然药性甘温,但都具有养阴填精的作用。并且十分重视动物类药物,认为所谓血肉有情之品多具柔润填精作用,是培元佳品。三、孙氏注重元神的调治,孙氏以命门为精气神之宅,其气与肾通,同时认为“五脏系皆通于心”(《虚损治法》),故命门与“万物万象之主” (同上) 的心君共同主宰神志,指出养神必先补心,并创补心丸 ( 麦冬、远志、石菖蒲、香附子、天冬、瓜蒌根、白术、贝母、熟地、茯神、地骨皮、人参、当归、牛膝、黄芪、木通、大枣 ) 使精气互生,贯通五脏。四、受易水学派的影响,主张脾肾同治。用药上,他既反对滥用寒凉,认为纯阴苦寒之剂不但可致脾胃虚弱,而且损耗元气,又指出过用辛热,疏导及渗利之剂的危害,同时也认为若淡渗太过,也会导致肾气夺伤。

孙氏对“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一经典补益原则,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是温存之温,非专指温暖之药而言也,味似味之厚者,乃阴中之至阴,本乎天造,非偏厚出于人为之味也”(《赤水玄珠 眩晕门》),这一论述为“固本培元”的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孙氏极力反对滥用温热辛燥之品,并明确指出当时医生滥用温燥之药的危害:“今医失补之道,轻则鹿茸、雄桂,重则起石、丹砂,加之灼艾补燥其水。夫五行之气,水特其一耳。一水不胜五火,况又加以热剂,则涸而火转盛,久而咳痰、咳血,潮热烦渴,喜冷,犹且喜补不已,如此死者,医杀之耳。”(《赤水玄珠 卷十》,因此,孙氏乃“新安固本培元思想的奠基者”,然把他定位为温补培元派则大错特错。

3.3汪文绮的固本培元思想

汪文绮,字蕴谷,清代休宁县海阳镇鹤山里人,生卒年代失于祥考,约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中。其父亲汪十洲,堂兄汪广期均为当时的名医,汪文绮自幼跟随父亲学医,尽得其传。据史料记载,汪文绮医术高明,求诊者户限为穿,可是他的医德却很好,对于贫困患病者,常常解囊相助。《杂症会心录》是汪文绮先生晚年的著述,应该完整的体现了他的医学思想和心得。

汪氏是固本培元思想的践行者,他在其著作《杂症会心录》开卷的“魂魄论”中就极力阐述精气神的重要性:“内经曰:‘精者身之本,’又曰:‘气内为实’。人可不自爱惜哉?是以道家以精气为实,借有形气血,而养无形之神。”

汪氏在“知生死”篇中又记到:“今夫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人生所赖,惟此气也。医寄死生。责任最重。若平日不能讲究精微,临症而吉凶莫辨,岂足谓之医耶?经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是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古人言之凿凿,余亦何容哓哓?”

汪氏在“肺痿”一门症治中记到:“则责在补肾水以镇阴火,生津液以润肺燥,更宜参河车之属,填实下元,补真气以通肺之小管,以复肺之清肃,所谓补其肺者益其气,补其肾者益其精,庶可起垂危于万一也。”

汪氏不仅“固本培元”思想的践行者,而且他在前人基础上尚有所发挥,其中汪氏开篇的魂魄论就是固本培元学说中元神论的发挥。

汪氏赞同朱子的说法,认为魂魄是一种物质,其本质是精气。《论衡·纪妖》说:“魂者,精气也。”但汪文绮先生认为魂魄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精气,而是精气的外在变化形式和功用。魂魄同属于人的“神”,属于阳的那部分功能的是“魂”,而属于“阴”的那部分功能的是“魄”。它们的本质都是物质,都是精气。魂魄神三者的关系是:“神”是本体,魂魄为功用,其中阳神为魂,阴神为魄。

汪氏还阐述魂魄与精、气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气足则生魂,魂为阳神,精足则生魄,魄为阴神,合而言之,精气复,魂魄聚”并指出:“若精气衰,魂魄弱,真神渐昏。”,“精气盛,魄则壮矣,魂则聚矣,神则灵矣。”

汪氏魂魄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对后世医家传承与发扬固本培元思想亦有其深远意义。

3.4程敬通的固本培元思想

程敬通 (1573—1662 ) 又名程衍道,新安名医,被誉为天下神手,歙西槐塘人。据《歙县志》载,程氏一诊即能决人生死,性沉静寡言,虽当笃疾濒危,未尝动声色,投剂立起 ,每逢出诊,则就疗者丛集,衍道从容按诊,俟数十人俱疹毕,徐执笔鳞次立方,神气飘逸,了无差谬,所疗奇验甚多。著有《心法歌诀》、《医法心传》、《迈种苍生司命》等。《程敬通医案》是其族裔程曦收集其医方手迹五十七方, 加以钩摩、注释、编辑而成。程氏好学不倦, 博采众家, 熔李、朱之学于一炉。

程敬通留下医案虽不多,却足以看出程氏亦是固本培元思想之传承者,程氏用药极其精炼,其第三十七案:栉沐成病,知养胜药,勿治可愈。老山东参五钱,头绵芪四钱,熟黄精三钱,柏子仁二钱,加龙眼肉十个,井华水煎。

其族裔 程曦评议:观方中以参、芪补气;龙眼肉补血;黄精壮精;柏子仁养神,可知必主气血精神皆亏之劳损症。病由栉风沐雨,不知养息所致。考精、气、神为人身三宝,“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神衰须谷食能养,而精与气,亦须以血肉为助”,故谓:“知养胜药,勿治可愈”。

程氏五十七案中,固本培元思想可以说贯彻始终,重用熟为君大补元精是其特点,程氏善用熟地,当可与景岳媲美。常配高丽参、党参、黄芪培护元气,朱茯神、柏子仁培护元神,淮山药、茯苓固护后天脾胃之本。如《程敬通医案》第四十七案:目涩无兴,当补精血。熟地八钱,炒芍一钱五分,甘菊一钱,千里光二钱五分,党参八钱,苦桔梗一钱,浓煎饮后服。评议:方用熟地填精益肾,白芍补血养肝,甘菊、千里光清肝明目,潞党参补气以生精,桔梗为载药上行之舟楫,使诸药上行头目。本方对精血不足之目涩无光甚合。

3.5吴澄的固本培元思想

吴澄,字镒泉,号师朗,安徽歙县岭南人,生活于清代康熙、乾隆间。他先学举子业,嗣弃去,惟博览群书,精通国学,最喜读《易经》,所以他对《易经》有很深的功底。后因无意功名,遂专心钻研医学,尤致力于虚劳一门,闭户穷研多年,吸取各家之长,临证体验,颇多心得,活人实难以数计。故凡沉疴,经他治疗,大都应手取效,所以吴澄的医名,在当时是妇孺皆知。他尝谓医学离不开阴阳二字,而阐明阴阳的道理,最具详备的,则莫如《易经》。于是吴澄就把《易经》的道理,汇通到医理中去;他更深切了解,虚劳病的原因颇多,必须掌握“随机活用,因证施治”的原则,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当然不是单居于寒、居于热、居于补、居于散者所能够应付。于是,吴澄就集各家的学说,以成一家之言,各法咸备,使后人可以随证采用,本于《易经》“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的道理,名其书为“不居集”。

吴澄的《不居集》是治疗虚损的专论,极其重视后天之本脾胃“虚劳日久,诸药不效,而所赖以无恐者,胃气也。盖人之一身以胃气为主,胃气旺则五脏受荫,水精四布,机运流通,饮食渐增,津液渐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惟选忠厚和平之品,补土生金,燥润合宜,两不相碍也。……理脾阴一法,扶脾即所以保肺,保肺即所以扶脾。”

吴氏既有继承又有发挥,倡虚损分内外,首创外因致外损说。然他在《不居集》中指出“解托、补托二法,此治虚劳而兼外感,或外感而兼虚劳,为有外邪而设,非补虚治损之正方也。”依旧吴氏治疗虚损依旧是极其重视培护真元即元气、元精、元神的。

吴氏创“培土养阴汤”,取制首乌为君,温润填精,有地黄之功而无地黄之治,一味药具双补元气、元精之妙。

“保金汤”汤药仅仅三味,人参补元气、玉竹填元精,妙在伍以一味百合,不仅能安心益志补摄元神,且有除咳逆除咳喘之功。三味药却各司培护元气、元精、元神之职,可见吴氏功底至深。

取“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内经精义,吴氏善用血肉有情之品培补元精,如《不居集》上集卷一中载有吴氏自创之“味补汤”,即采用燕窝、海参、淡火肉、鳗鱼并用鲜紫河车与之同煮极烂,取汁饮用,养精补虚,治疗虚劳日久者。其自制“培土养阴汤”用猪腰一具。足见吴氏之善补元精。

 

3.6罗美的固本培元思想

罗美,字澹生,号东逸,别号东美,清代名医,新安(今安徽徽州地区)人。侨居虞山(今江苏常熟)。康熙年间(1662-1722年)名儒,贯通经史,尤明《易》理,晚年以医药济人。罗氏著有《古今名医方论》四卷(1675年)、《古今名医汇粹》八卷(1675年)。又精研《内经》,撰《内经博议》四卷,博引诸家,阐释经旨,颇多并见。

对于“固本培元”,罗美从理论是给予了完美的定义,何为本:罗美在“胃脉论”论中说;“而胃气者,乃精气三宝之神粮。”,“而于人之保合太和。必以胃气为本。”

对于真元调理,罗氏反对单纯补阳,认为精气神三者是合而不离的。罗氏在《内经博议》[卷之一 天道部] 其气三论中说:“禀天之阳动为气,本地之阴静为精,而有神存乎其间,以立性命之基,是精气神三者,合而不离也,此所谓三而成人也。”又说:“而五行之变化,皆非一气偏至之所成,盖一有偏至,而合三则无偏,至一无鼓动,而合三则能鼓动,人徒知为三,而不知合三。”罗氏以天地之间动、静者三个变化状态为《内经》所言“三气”之实质,对后世颇有影响。

承袭此“固本培元”思想的新安医家尚多,如婺源余国佩、程定远、孙文胤等等,以固护后天脾胃和人体真元即元气、元精、元神为学术主张,在新安医学乃至整个中医学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