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学对海派中医的影响
2014-03-25   人气:2717

新安医学对海派中医的影响

程剑峰

    何谓海派中医?学者们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上海这个特殊的地域性医学。二则是指“海纳百川”这种广阔博大、兼收并蓄的多元化特征。

    据《上海乡土志》(李维清编写,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记载:上海古为华亭一镇,今为松江府属县”,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正式设置上海县,上海地处吴、越交汇之处,因此海派文化天然承载了吴越文化的精髓。然而,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新安医学对海派中医的发展和繁荣,有着很大的影响,今略举数端,以彰新安医学之意义。

一、儒而研医的徽商对海派中医的影响

    今上海市所辖的地区,自明清以来就是全国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钻天洞庭遍地徽,徽商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一个商帮。上海工商业的发达,吸引徽商前往贸易,徽商的活动,不仅促进上海的繁荣,同时由于生计、健康、治病的需要,大量业医者随商帮外出。新安医家大多为儒医,很多徽商都以研医、通医为荣,很多儒医在治病同时,和当地徽商结社研医,很多儒医还和当地名医友善交往,不断地融入上海主流社会,这对海派中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徽商的商业资本生动地演绎着上海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的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史。据史料记载,徽商的徽宁旅沪同乡会1924年设立“徽宁医院并在疾病多发时节,向例每届夏令,举办临时施诊三个月。不论同乡或非同乡,均可前往求诊,施诊施药,不取分文。同时医院还并备霍乱预防针,义务施打。笔者祖父程雪影回忆,他是1923年考取上海艺术专科学校的,拜潘天寿为师学国画,祖父程雪影自幼跟随曾祖振达公学医,尽得其传,当年也积极参加了旅沪同乡会的义诊活动,救济患病同乡,为扩大影响力,祖父还曾经邀请他的恩师潘天寿为义诊助力。

    徽宁旅沪同乡会专门设有医科,负责联谊在沪的医者,为旅沪同乡做医疗保障,同乡会联络避乱来沪的同乡名医在沪施诊,并由徽州旅沪名流诚意推荐名医诊疗费用同乡减半,突出了乡谊。如当时徽州婺源的世医金敕辰曾任江西景德市监试国医委员,自幼习医,19即临症积三十余年之经验,著有《医林真谛》书。1932避乱居于上海,徽宁旅沪同乡会即邀请金敕辰在上海挂牌行医,并通过程门雪邀请当时名流丁仲英等为其担保。

    综上所述,新安医学的医事活动,无疑对上海当地原有的医学流派展开良性的竞争和互动,促进了上海的医学发展,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海派中医的医技。

    二、汪莲石对海派中医的影响

    近代以降,直至整个民国时期,既是上海城市化发展的快速阶段,也是海派文化形成和海派中医发展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不断融入,对海派中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位医家学术思想在海派中医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就是新安医家汪莲石。

    汪莲石(1846--1924),昌,号弃叟,道光二十六年出生于古徽州婺源县下晓起村振德堂。汪莲石生于书香门第,家中藏书甚丰,汪天资聪敏,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少年即以儒学闻名乡里。汪家中还开有药肆,汪莲石还曾经亲自打理药铺,炮制药材、按方司药,对药性渐渐通晓。汪莲石早年无心学医。20岁那年出去游玩,在夏秋间生了场病,发热不退,请了三位当时的名医,或以为暑热,或以为伏署,或以为秋温,但都没看好,于是他很生气,再也不吃药。到冬天病却自己好了。可第二年病又发作了,经月余又复自愈。就这样折腾了三年,又赶上他父亲生病去世。于是汪氏深恨不知医之苦,便有了学医之心。他先是自学《脉诀》、《汤头歌诀》、《临证指南》、《温病条辨》等书,发现以前旅居江浙患病时所服方药,书中均有记载,遂认为书中汤方均不足为信。向其堂叔询问学医之门径。堂叔是个教书先生,不会看病但稍微懂一点医,告诉他以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为主要读本。于是他便钻研这几本经典,医术大进。

    汪莲石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伤寒论研究,对伤寒论学说有深邃的理论造诣,他博采古今,融汇百家之长,善用经方治疗热病和疑难杂症,用药以简洁、稳妥、迅猛、彪悍见长,是近代著名的经方派大师。

    汪氏从未悬市挂牌,也从不以医术作为猎取个人私欲之工具。平生治愈者不下数千人,皆为亲友所敦请。学术上崇尚舒驰远注解的《伤寒论》,集毕生精力著成《伤寒论汇注精华》一书。

    汪莲石在当时有个称号,叫“医中鬼谷子”,他的三位高足程门雪、丁甘仁、恽铁樵都是近代中医的领军人物,也恰是海派中医的泰斗。可见当时汪莲石在江南地位之崇高,当时很多医界名流都以和汪莲石交往为荣幸。

    三、程门雪对海派中医的影响

    程门雪(1902—1972)大名为振辉,是新安程氏医学振字辈医家,字九如,号壶公。自幼时,父亲并延请婺源宿儒“宇模先生”教授四书五经与诗词赋曲,从而使其打下了深厚传统文化功底程氏先贤大都儒医兼修,受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思想的影响,15岁的程门雪就拜于汪莲石的门下。程门雪聪慧颖悟很得汪莲石先生的青睐,成为汪莲石先生最为器重的弟子。后因汪莲石年事,遂将门雪托付给弟子丁甘仁,并就读于丁氏所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改名为上海中医学院)192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及开展临床工作。先生于中医学有很深的造诣,一生勤勉,医德高尚,待人诚恳,为同道所共识。1956年,被任命为上海中医学院首任院长。曾先后担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顾问、上海市中医学会主任委员等职。1956年,他被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后又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时被聘任为《辞海》中医学科主编等职。

    程门雪先生一生著述颇丰,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如《金匮篇解》、《程门雪医案》、《末刻本叶氏医案校注》、《西溪书屋夜话录》、《叶案存真评注》、《伤寒论歌诀》、《女科歌诀》、《藏心方》等。程门雪先生还十分嗜好诗词、丹青、金石与书法,著有《程门雪诗书画集》、《书种庐论书随笔》、《晚学轩吟稿》等,体现了先生的境界高雅、深邃广博的新安儒医风范。

     四、丁甘仁对海派医学的影响

    丁甘仁(1865-1926近代医家名泽周,以字行。江苏武进孟河人。丁甘仁少年聪慧,七岁而能为文,八岁入私塾攻读儒学,十九岁跟随堂兄丁松溪学医(丁松溪是费伯雄学生),后从业于马仲清(马培之后裔),但由于家境贫寒,学医仅两年,因无力支付学费,不得不辍学转至苏州行医,在苏州结识不少名医,但终因学究未至火候,非但没有得到太多尊重,还不幸失手治死县官儿子,不得不连夜逃亡上海。后经人举荐,重新拜新安汪莲石为师,那时恽铁樵为大师兄,程门雪为小师弟。丁氏由温热转学伤寒,可以说还是新安名医汪莲石造就了一代宗师。

    丁甘仁在上海,先后在广益善堂、仁慈善堂、仁济善堂、一善社等行医和出任董事、理事。丁甘仁于上海四马路(今福浙路)营办了抵沪后的第一个诊所。这是他岐黄生涯的新起点。在1912年上海两次痧疫大流行期间,丁甘仁以高超的医术和救济措施,受到市民的赞扬和上海道衙门的嘉勉。 丁甘仁作为近代中医教育的领军人物被称为中医祭酒。为振兴中医,丁氏联合夏应堂等集资办学。聘请谢立恒担任第一任校长,曹颖甫为第一任教务长,尔后在沪南、沪北开办两所广益中医院为教学实习基地。其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为以后继起的中医院校乃至当代中医高等院校的先模。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为中医事业培养了一批骨干,其诸多学生中程门雪、秦伯未、许半龙、黄文东等皆为名医,称丁门四才。孙中山先生对丁甘仁弘扬中医的贡献,以大总统名义题辞颁颂。款为:丁济周:博施济众

    五、王仲奇对海派医学的影响

    王仲奇(1881-1945),讳金杰,晚号懒翁。安徽歙县人,出生于王氏新安医学世家,为其第4世传人。王仲奇年轻时即以擅治感症和蛊胀等大疾而名噪乡里,当时仅有2000余人口的村镇,为应对王先生的配方业务,竞同时开办了8家中药铺。1923年由徽迁杭,同年秋复迁沪,不久即以擅治内伤杂病而誉满申江,并远播海内外,因求诊病人太多而不得不限号就诊。他常与名医丁甘仁先生一同会诊,被上海医界同仁并称为丁王二氏,亦有人将其与名医陆仲安先生并论。他积极参与反对废止中医案的抗争活动,积极支持和捐赠抗日救亡的爱国运动,日伪势力进驻上海他立即宣告停诊,自号懒翁以示抗争。他的名字被收入《海上名人传》,成为当时中国名医之一,而被尊为近代新安医家的杰出代表。

    上海滩至今还流传一段中医的传奇,有一天,上海滩黑帮老大杜月笙生了一场大病,肚子疼得要死要活的,家人连夜请来了法租界里最有名气的法国医生谢毕谢名医深夜带了翻译和护士,开车到华格皋路出诊。
一诊之下,谢毕发话:急性盲肠炎,必须立刻送到医院开刀。
杜月笙虽然疼得要死,但死也不肯开刀,甚至颤抖着从枕头下掏出手枪表示决心。家人无奈,却突然想起王仲奇的中医,专治疑难杂症,就把王中医请了来。
仲奇把完脉,很从容的说:杜先生的痛叫肠,我开个方子,火速抓药来吃,可以治得好。吃了两天药,真就好了。
法国名医很负责,每天打电话来询问病情,表示需要的话请杜先生随时来手术室。最后他听说杜月笙不开刀居然好了,大为惊异,这也轰动了黄浦滩上的西医:想不到中医中药,竟如此神奇!

   历史上,“新安医学“海派”等地域医学都是祖国中医发展史上的著名医学流派,都是在相互学习、交流、影响中,吸取营养,创新拓进,创造了中医药的辉煌。我们要承继这些医界先贤们的宝贵精神,进一步促进中医各地方医学派的交流、合作、联系,使中医药事业在新世纪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