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关中医什么事?
2015-10-09   人气:7859

作者:沛隆堂 程氏中医 程剑峰

             

 

这原本是一个足以让中国人欢呼雀跃的消息——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而就在这时候,又有“砖家”跳出来指责道:“这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你中医没帮上忙!”更有甚者叫嚣:“这青蒿素压根就不关你中医什么事!”

这青蒿素关中医什么事?且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安传承人程剑峰细细道来。

屠呦呦是地道中医人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屠呦呦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医药学家,她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所以,屠呦呦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医药学家,她不仅关中医之事,还是中医人的骄傲!

屠呦呦治疟的灵感来自《肘后备急方》

     1969年为研发抗疟疾药物,北京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加入国家抗疟项目,屠呦呦任科研组长。她经过千百次的失败,最后从《肘后备急方》中得道灵感,《肘后备急方》卷三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肘后备急方》是本什么书?《肘后备急方》是本古代汉医方剂著作,为东晋时期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是本验方集,什么是验方呢?说得简单点,就是凡是疟疾,我只要按照《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它就有效,这样的方子就叫验方。

就这么一张灵验的方子,为何会被埋没千年?这里面就是传承的问题,首先,中医治病,讲究使用地道药材,汉代用的青蒿是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全草,而不是后来部分地区混用的香蒿。

第二、原方用的是生药,而且用一握,大概在500左右。

第三、原方的服用方法是”绞取汁“的方法,即浸渍法:不需煎煮,仅用开水浸泡片刻后,绞去药滓,这种方法是汉代广泛使用的一种古法,如《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服法即是:“以麻沸汤二升浸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屠呦呦正是在认真古方的基础上得出灵感,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她改用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1971104日,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终于从中药正品青蒿的菊科植物的成株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单方一味,气死名医

屠呦呦的成功正好验证一句古话:单方一味,气死名医。然而,现在一些学院派的名老中医,对古方记载的单验方往往不削一顾,在他们眼中,只有严格按照辩证论治处方施药,才是正统。我们沛隆堂新安程氏和很多世家医学一样,临床通常是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往往针对一个病,我们会有一张主方,然后在此基础上辩证加减。所以,我们新安程氏历代医家没有躺在“辩证论治”这张温床上,而是不断地进取,不断寻找治病的有效验方。

有幸在与中国中医大家王玉润交流时候,他对我们新安程氏的领证思想给予高度肯定,并进一步指出:“我们不应该忘记,在历代中医书中记载着一个方剂乃至一味药治疗多种病症的宝贵经验,这是现有的辩证论治学说解释不了的东西,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

青蒿治疟,只是中医宝库里面一颗小小的珍珠,通过屠呦呦的艰苦努力,它闪烁出了异样的光芒,这关不关我们中医的事?

中医运用单味药治病,早在著述《神农本草经》那个年代就有验证,后来伊尹发明了汤药,于是有了多味药组合在一起的方剂,它比单味药治病更为神奇,往往稍微加减药味或者剂量,就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便是我一生痴迷中医药的主要缘由,因为:中医太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