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会不会死于药下
2015-03-25   人气:7082

 

作者:沛隆堂 程氏中医 程剑峰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瑰宝,绝大多数的国人和我一样,对中医有很着深厚的感情,近年来,大家都有种种忧患,说“中医必死于药下”,为什么?随着中医养生热的愈演愈烈,野生名贵药材日渐匮乏,种植药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药效急剧下降,这似乎已经成了中医临床疗效降低的主要原因。

中医会不会死于药下?

不会!为什么不会?我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案例,有个朋友介绍个病人过来,很简单的毛病——咳嗽,这病估计看官们都得过,很多朋友都久病成良医了,用消炎药加止咳糖浆呗,一个消炎,一个止咳,中西医结合疗效好!可也奇了怪,这病人他是一个月内什么牌子的止咳糖浆都用了,咳就是止不住,挂水也挂了,中药也吃了。来的时候,还将中药带了几包给我看,都是当地名气大了去的医生开的,其中一个老先生用的也是我们程氏惯用的“止咳散”,方子也讲究,君臣佐使,法度森严,一看药,就不对了,金银花是种的,紫苑是生的,这怎么能治好病?

我还是用了这位老先生的方子,将金银花换成“开金锁”,另外加了一味“南天竺籽”,我只开了三天的药,三天后,病人打电话说说咳嗽止住了。这算神奇吗?不算!为什么?因为前面那位先生“理、法、方、药”对了三样,可恰恰药不对,方子再好也是“纸上谈药”,“说真方、卖假药”这病自然好不了!我将金银花换成“开金锁”,一样是清肺热的药,可是这“开金锁”就是“野荞麦”,这“南天竺籽”就是天竺生的红果,地道得不能再地道,可以说可以说徽州大地上遍地都是,可是并不是所有中医都认识它们,这“南天竺籽”你不能小看,它止咳效果是罂粟壳的50倍。我这么一说,是不是都透露天机了?不会,中药千古不传之秘是药量,我不告诉你药量,你再好药你不敢用,是吧?

这“开金锁”和“南天竺籽”既然这么有效,为何世医不知晓?原因在这中药从古至今就有“官药”、“野药”之别,在今日就是药典收载药和地方用药的区分,这限制了药物的充分使用,致使某些确有奇效的民间草药长期被忽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形成了贵贱之分。这非典期间就发生过很可笑的闹剧,清热解毒的“金银花”和“板蓝根”炒到几百一斤,然不成炎炎华夏,就只剩下这两位良药了?

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百步之内必有芳草”,我叔祖六谦先生亦曾云:“天地有仁,天生一疾,地必生一药以治”,这《伤寒论》治胸痹专用栝楼、截疟用常山、《千金》中急黄用大黄、痔疮用槐子等皆是专病专药的典范。然现在中医所用教材,仅仅收录几百味常用之药,不到世间药物千万分之一,切切不可因为你自己用了几味世人熟识的常药不效就断言中医无效!

为何会造成野生药材日渐匮乏?是世医不明“医有常道而无定法”之至理,很多后学更是只注重“一方一药”的传承,人人皆知川贝止咳化痰,见咳必用,世间哪有那么多地道之川贝?我却只用一味“冬瓜子”,不仅能润肺化痰,还兼益胃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还保证地道,何乐不为?

我程氏先贤门雪公有“一药之师”的典故,学医者可谓人人皆知,然又有几人潜心研究王仲奇先生用药?其祛风湿,治疗经脉闭阻,用白茄根,就是徽州农村家家户户栽种的白茄子的根,你会担心它药源匮乏吗?会担心它不地道?

曾国藩认为乱世须用重典,对官场要严加整饬,尤其对匪盗要严加镇压。习大大上台就是恰逢乱世,乱则生变,所以不再怀柔!

真正的中医不会死于药下,医易同源,国医至此乱世自会知巧生变,不会拘泥陈规。行文至此,看官一定会想,您程大夫能不能将你用药之特别之处尽相传告,亦算为民谋福?我用一句“但开新气不为师”作答不知可否?